國標不分產地、產狀,市場卻要分出新疆料和籽料
和田玉國家標準明文規定,和田玉不分產地和產狀(山料、籽料),但是,在和田玉交易市場上,卻一定是分出新疆料和籽料。這是為什么?
和田玉的品質與產地沒有必然的聯系,籽料也不一定就質量好,品質的高低取決于材料本身的質量,這是人所盡知的常識,況且一般寶玉石也不作產地的區分。更為關鍵的是,你就是想區分他們,也沒有客觀數據做支撐。實驗室鑒別不出來,干脆就不區分他們。
行內與實驗室關注的并不是完全一回事
市場行內卻不理會這些,依然是區分新疆料和籽料,這其中的奧秘何在?原來行內關注的與實驗室關注的并不是完全一回事,行內更關注的是新疆和田玉的文化價值。和田玉是很特別的一個玉石品種,具有兩重價值,她既有材料價值,又有文化價值。新疆和田玉有著7000年的文化積淀,她的文化價值是其他如俄羅斯、青海、韓國、貴州(羅甸)、江蘇溧陽等新產地的和田玉(軟玉)所沒有的。這兩重價值,哪方面價值大,哪方面價值小,有賴于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及文化繁榮程度。經濟越發達,文化受社會重視,和田玉的文化價值就越突顯,甚至高于作為玉石材料的價值。例如,在1990年之前,中國社會經濟正處于初始發展階段,文化不受重視,此時的和田玉山料與籽料價格相近,不同產地的價格相差也不大。到2000年初,籽料與山料相差5倍。同為山料,其他產地與新疆料相差2~3倍。到2014年,不同產地料的價差在擴大,相差3~5倍,籽料的價格更高漲,與山料相差5~10倍。市場的這種狀況,反映出人們對品牌的追求,折射出富起來的人們,對文化的重視。
新疆和田玉
俄羅斯
青海
韓國
貴州羅甸
名師作品價格的推高更說明和田玉文化價值的彰顯。在1990年代之前,名師與普通工匠的作品價格沒有區別。自1990年代開始,特別是2000年之后,名師的附加價值越來越高。近10年來,國家級的大師其附加價值已遠高于材料本身的價值。毫不夸張地說,一件和田玉名師作品的價格構成,大部分是名師名牌、藝術等的文化價值,材料的價值比例在減少。歷史的文化價值與工藝藝術的人文價值的含量高,難怪和田玉行一定要區分產地、區分籽料,要突出名師作品。
蔣喜 《見山》
如何區分和田玉的產地及鑒賞作品?
既然如此,對于初入行或者收藏投資的人士來說,區分和田玉的產地及鑒賞作品就顯得尤為重要了。對于和田玉經營者而言,這些能力更不可或缺。沒有這種能力意味著喪失了和田玉的文化價值,而這可能是和田玉作品價值的主要構成部分。如何才能具備辨識和鑒賞能力?有的老行家說當你購買了1000萬以上的和田玉后,自然就懂了。許多熟行的行家正是通過買賣、加工實踐而懂貨的,是市場的摸爬滾打練就了一雙慧眼。不同產地以及籽料的鑒別主要靠經驗。在和田玉的營銷中,更需要掌握文化營銷的訣竅。購買1000萬的貨也太花錢了,時間也太漫長了。GTC舉辦和田玉學習班已有10個年頭了,在學員中有著良好的口碑。花3000多元到GTC參加和田玉鑒別及商貿班的學習,由老行家毫無保留地把經驗傳授給你,可大大節省在市場上所交的學費,大大縮短入行的時間。
籽料
山流水
山料
戈壁料